北京2022冬奥会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态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学报 Author 来源:建筑学报
打开淘宝,搜索“城市设计联盟专家咨询”,即可咨询
2022年,北京将成为首个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双料奥运城市,这当然会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的重点恐怕不在于复制2008年盛典的惊艳与壮丽,而在于呈现近10余年来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参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共识:对21世纪的可持续性理念的诠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北京2022不会、也不可能是北京2008的简单重复。事实上,通过北京2022的赛区规划与场馆设计,我们已经能够明显察觉到北京2022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强烈诉求,这一态度贯穿到了北京2022即将实现的全部建成空间体系,从整体规划格局到个体场馆建筑。
1 打破惯例的三赛区体系与核心规划设计理念
与夏奥会的将几乎所有比赛(个别特例项目除外)集中于一个主办城市的大都市范围内不同,冬奥会的惯例是包含两个主要的赛区:一个是主办城市的大都市区域,以室内的冰上比赛场馆为主;另一个是主办城市周边的山区,以室外的雪上比赛场馆为主。因为雪上项目在冬奥会上占有更大的比重,山区会在冬奥会上得到比都市更多的关注,所以冬奥会和夏奥会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对称”或“平衡”:夏奥会更面向大都市,冬奥会更面向自然和村镇——给予山区及其特有的生活方式以“自豪的机遇”。
北京2022在申办报告中即对冬奥会的惯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突破,即设置两个雪上赛区——张家口赛区承办自由滑雪、北欧两项与冬季两项比赛,延庆赛区承办高山滑雪与雪车雪橇比赛——它们与主要承办冰上项目比赛的北京赛区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冬奥会三赛区体系(图1)。这一思路在提出之初曾经受到来自国际奥委会和冬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对北京2022的传播——包括来自北京2022规划管理者的主动传播——这一体系在可持续性方面的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借助滑雪产业向山区输送优质资源;二是践行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与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是对21世纪新的主动式健康理念进行诠释。
▲ 1 北京2022冬奥会三赛区规划
1.1 优质资源向山区的流动
从历史上看,滑雪产业是北半球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产阶级的城市化生活方式达到一定饱和度后出现的产业类型,是本已集聚的城市化资源向山区进行良性的反向流动的契机。冬奥会这类大型国际事件的举办,往往是对这种反向资源流动的强力推动。回顾冬奥会的历史,一个区域型(甚至国际型)城市对其附近的一个滑雪胜地(多以山地小镇为主),沿自然山谷走向进行的资源辐射关系是屡见不鲜的:1964年的因斯布鲁克与阿扎默里卒姆(Axamer Lizum);1998年的长野与白马(Hakuba);2002年的盐湖城与鹿谷(Deer Valley);2006年的都灵与塞斯特里埃尔(Sestriere);2010年的温哥华与惠斯勒(Whistler);2018年的江陵(Gangneung)与平昌(Peyongchang)等。这种辐射的地理跨度从数十公里到百余公里,均属常见范围。
北京2022的三赛区脉络所摹写的正是华北地区自然地理格局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北京的城市历史地理看,大北京地区的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平原向东南开敞至渤海的宏观结构影响屡屡体现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此区域聚居文明之中。自12世纪以来,西北山区经过平原流至东南的自然线索一直以一种近乎45º角的山水体系存在,与正交的人工建筑网络形成鲜明的对比(图2)。如果把北京2022的3个赛区进行连线,我们几乎可以得到一条自东南引向西北的近45°直线,而这一直线也恰是西北山区流向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谷地所在(图3)。在20世纪及以前,延庆和张家口(崇礼)传统上是京西北的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旅游产业(延庆)和滑雪产业(张家口崇礼)的发展已经使它们颇具起色,北京2022冬奥会的资源辐射势必会为两个地区带来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文化、就业结构等的戏剧性大幅升级。
▲ 2 北京13~21 世纪的城市边界与水系
▲ 3 北京2022三赛区在华北地理结构中的位置
1.2 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国际奥委会的《2020议程》
奥运会,包括夏奥会和冬奥会在内,在经历了19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全球旺盛人气之后,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转向一个相对的低谷,这与奥运会本身一度营造的昂贵、不可持续的形象不无关系。为奥林匹克运动定义新的性格,强调体育对普遍意义的人的发展和文明的可持续性进步的参与,是以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首的群体的改革主张。
作为凝结这一系列主张的文献,国际奥委会的《2020议程》在2014年摩纳哥的第127次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目前已被广泛接受及推行。这一文献共提出了40条倡议(20 + 20 Recommendations),前面的20条针对奥运会及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后面的20条则涉及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社会的界面。其中的第4条(全面提升奥运会各方面的可持续性)、第5条(全面提升奥林匹克运动日常工作的可持续性)、第20条(寻找战略性的伙伴)、第23条(与社区营造结合)、第26条(深入融合体育与文化)均与我们在建筑与城市领域所提倡的地域经济与文化可持续性原则不谋而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在区域范围内调整经济和空间结构、以内涵集约的方式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引导,旨在北京、天津与河北全域范围突破传统的行政壁垒,实现交通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的协同进步。
从宏观空间结构上不难看出,北京2022的三赛区格局衔接北京与河北,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潜力方面均与国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北京赛区可利用冬奥会契机加速自身在优化存量、实现资源再利用方面的城市更新;张家口与延庆赛区则可利用冬奥会契机实现生态文明与产业文明的同步前进。同时,三赛区所涵盖的地域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挑战性以及巨大的体育人口基数也为国际奥委会的《2020议程》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平台,同时,每个赛区也将因为各自的独特条件与挑战而形成鲜明的个性。
1.3 主动式健康
关于健康的理念变化是后工业社会在人本主义价值观方面的一个重要更新。在19世纪工业化城市逐渐成型以来,人的健康理念对聚居地建成空间的要求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演进过程。它从最初的狄更斯笔下的城市瘟瘴对卫生基础设施的呼唤,到20世纪初期对清洁的家居环境的追求,到战后对全社会体系内的多层级公共医疗护理设施的关注。然而时至20世纪末期,所有的这些基于疾病防治的被动式健康理念,都开始让位于通过积极的身体运动而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对空间的感知度、从而实现更精彩生活的主动式健康理念。
我们并非生活在主动式健康已充分普及的时代——事实上手机与其他电子终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主导还不时让我们远离健康——现实生活对主动式健康空间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据世界卫生组织分析,“1/4的成年人不够活跃,在全球范围内,80%以上的青少年存在身体运动不足的现象”。我国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众对于多样性健身设施和休闲运动空间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主动式健康的理念主张通过空间设计,不论是宏观尺度的空间结构、中介尺度的城市空间、还是微观尺度的近身空间,来激发人们的身体运动,并使其更具公众性、日常性以及最必不可少的愉悦性。这种理念以身体为导向,关注空间的身体体验,也关注空间向身体的平等开放。在这种理念下,高显现度的体育事件的最大价值将是其所造就的公众运动热情,以及由体育竞赛设施向本地社区转化而形成的主动式健康基础设施。重在山地、先天具备冬夏户外休闲运动兼容性的冬奥会无疑是推行主动式健康理念的最佳机会。
北京2022的三赛区体系、特别是两个山地赛区与北京城区的联系,将在冬奥会赛后营造一个幅员广阔的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网络,服务于华北地区的密集人口,这与国家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计划及当前的主动式健康理念都有很高的契合度。北京赛区的场馆设计多以赛后的公众体育休闲功能为优先考虑,张家口与延庆赛区的场馆群设计则以冬夏全季户外运动为出发点,大面积植入体育休闲慢行系统(图4)。连接3个赛区的高铁系统则在换乘、车厢等方面对冬季的雪板和夏季的自行车进行特殊关照。
▲ 4 崇礼体育休闲示范区规划( 清华大学杨锐团队)
1.4 3个赛区的识别性
基于先天条件的差异性,北京2022的3个赛区将在可持续性方面,拥有各自不同的识别性:北京赛区作为城市赛区,重点在于资源的再利用,这不仅体现在对2008年夏奥会场馆的再利用上,也体现在对过去时代的城市遗产——比如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利用上。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作为山地赛区,都承担着以冬奥会推动山地经济发展的使命,但在具体面向上亦有明显不同。以现有崇礼滑雪吸引力为基础,张家口赛区重在打造国际的冰雪运动目的地。以现有自然资源为基础,延庆会更关注在冬季运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结合。
2 赛区规划设计实例:张家口赛区
张家口赛区的核心部分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马丈子沟的太子城区域,地处现状北侧云顶滑雪场和太舞滑雪场之间。崇礼是目前在华北地区享有盛誉的滑雪胜地,在南北3条山谷内拥有包括前述的两个雪场在内的6个知名雪场。
太子城区域近期发掘出12世纪的金代遗址,据考极有可能是金章宗的捺钵行宫所在地,也为太子城的名称提供了历史来源。
张家口赛区有5个竞赛场馆:承担北欧两项、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比赛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承担冬季两项比赛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承担自由式滑雪比赛的云顶滑雪公园A和云顶滑雪公园B。这5个竞赛场馆将产生北京2022冬奥会半数的金牌。张家口赛区还有3个非竞赛场馆:奥运村、山地媒体中心和颁奖广场。
张家口赛区规划设计由清华大学冬奥规划设计团队主导,协同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宇恒交通研究中心、加拿大EcoSign、德国HMR等团队共同完成。
张家口赛区以太子城高铁站为中心,将场馆组成3个组团(图5):紧邻高铁站、包括奥运村、遗址及颁奖广场的太子城组团,位于古杨树的包括越野滑雪中心、跳台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及奥林匹克频道主转播室的古杨树组团,以及位于云顶的云顶组团。
▲ 5 张家口赛区总体空间结构( 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古杨树组团全部为新建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利用跳台滑雪的特殊剖面轮廓结合出发区的顶峰俱乐部与结束区的体育场创造出“雪如意”的形象(图6),是张家口赛区的主要形象场馆,会后用于国际比赛、训练及旅游、事件。冬奥会的全部竞赛电视画面提供者奥林匹克频道在审查“雪如意”方案后决定把山地主转播室选址于其对面。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顺应地形布局赛道及射击场,会后用于国际比赛、训练及射击爱好者活动(图7)。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以临时设施为主,会后成为户外体育公园(图8)。为避免对山谷地区的过度占用以及便于实现观众与赛事运行的分流,3个场馆之间由一条环形的架空步道联系(图9)。
▲ 6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 7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清华大学庄惟敏团队)
▲ 8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 9 古杨树场馆群步道(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太子城组团在文物部门的支持下,突出对金代遗址的活化利用,实现奥运村国际区与遗址公园的有机结合(图10)。奥运村分成9个组团,分别由4位中青年建筑师协同设计以实现统一而具多样性的风貌(图11~13)。
▲ 10 张家口奥运村与太子城遗址公园(清华大学吕舟团队及张利团队)
▲ 11 张家口奥运村居(同济大学袁烽团队)
▲ 12 张家口奥运村居住组团(直向建筑董功团队)
▲ 13 张家口奥运村居住组团及下沉公共区域(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云顶组团重在利用现状的雪场,场馆除赛道外以临时设施为主(图14)。
▲ 14 云顶滑雪公园赛道( 加拿大Ecosign)
作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张家口赛区在场馆之外还规划了一个以开发用地为主的冰雪小镇,为赛区成为会后的国际冰雪目的地提供保障。这一小镇位于赛区太子城组团南侧,由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国内优秀设计团队在清华大学规划基础上打造北方山地风格的小镇,包括文创街区、冬奥标志塔、会展街区和国宾山庄等(图15~17)。
▲ 15 太子城冰雪小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团队)
▲ 16 太子城冰雪小镇(哈尔滨工业大学梅洪元团队)
▲ 17 太子城冰雪小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汪孝安团队)
3 场馆规划设计实例:首钢单板大跳台
首钢单板大跳台是北京赛区的一个竞赛场馆,位于北京长安街西端、永定河东岸的首钢工业遗产园区内。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起,首钢工业遗产园区一期已经在多位建筑师的努力下形成了令人信服的工业遗产利用案例。冬奥会竞赛场馆的加入将进一步使首钢的工业遗产改造成为新时代北京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首钢单板大跳台承担新兴的冬奥会技巧项目——单板大跳台的比赛,将产生北京2022冬奥会的4枚金牌。这一运动项目面向城市的青年极限爱好者群体,其非奥运赛事的组织形式多是在都市人口密集区域临时搭建的跳台与场地,气氛有如摇滚音乐会。
首钢单板大跳台将是世界上第一例永久单板大跳台,拥有戏剧性选址:首钢的冷却池——即群明湖的西南角,4个冷却塔附近(图18)。首钢大跳台的实体将参与永定河东岸天际线的定义,而其附属设施及场地则是局部城市更新、连接永定河开放空间与群明湖开放空间的关键。
▲ 18 首钢单板大跳台选址原状(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首钢单板大跳台的场馆设计由清华大学冬奥会设计团队主导,协同首钢筑境、戈建筑、首钢设计院、都灵理工大学等团队共同完成。
大跳台本身的设计灵感一方面来自项目的英文名称“Big Air”与中文的“飞天”的巧合,一方面来自于大跳台特有的剖面轮廓——其两侧的防护翼被表现为“飞天”的飘带(图19)。
▲ 19 首钢单板大跳台“飞天”(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大跳台的附属设施及场地不折不扣地体现工业遗产再利用、将工业空间还于城市、还于自然的原则。位于大跳台东侧、群明湖南侧的旧制氧厂会时将用于奥运的观众服务区(前院区),会后则成为体育休闲产业园区:晾水塔改造成园区入口(图20),空分塔改造成奥林匹克频道转播平台暨观景台(图21),大厂房改造成观众活动区暨体育活动区(图22),其余建筑部分改造并加建成Loft区(图23)。位于大跳台北侧、群明湖西侧、冷却塔东侧的区域则改造成赛事服务区(后院区)暨会后的水边酒店(图24)。
▲ 20 晾水塔改造(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 21 空分塔改造(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 22 大厂房改造(都灵理工大学Michele Bonino 团队)
▲ 23 制氧厂Loft 区(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 24 冷却塔及电厂酒店(筑境设计薄宏涛团队)
开放的水平向空间、人性化尺度、参与性与游戏性界面、以及软化的景观界面是首钢单板大跳台场馆区所进行的工业遗产改造利用设计的基本策略,而会后永定河边工业遗产和奥运遗产双料主题的体育休闲公园是这一设计的最终诉求(图25)。
▲ 25 首钢单板大跳台园区(清华大学张利团队)
4 愿景与小结
如上所述,北京2022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可持续态度是清晰和连贯的,这种态度在现有的全部赛区规划与场馆设计成果中得到了系统化的呈现。但所有这些必须在实际建造和运营、特别是冬奥会后运营中得到检验。自20世纪以来,提升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生活积极改变的成功率一直是建筑学在社会伦理方面的重要课题。
北京2022规划设计所提供的可持续愿景的完整实现,重点在于以下4个方面:1)产业与基础设施:北京-延庆-张家口沿线基础设施网络的升级与体育休闲相关产业链条的形成;2)城市与山地空间形态:以冬奥会影响力所带动的城市局部更新、自然生态修复、目的地打造;3)社区与人群:主动式健康理念下的冬季冰雪与夏季户外运动基本消费群体的成熟及相应社区的形成;4)遗产与运行策略:基于华北地区的人口基数和文化特点对冬奥会遗产场馆——特别是那些被实际经验证明在欧洲以外长期运行有一定挑战的场馆(如跳台滑雪、雪车雪橇等)——摸索出有启发性的全季运行策略。
根据北京2022的机遇与我国当前国情的契合,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前述可持续愿景的实现充满信心。事实上,这也是国际奥委会再次选择的原因,是国际与国内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期待。
本文作者:张利 张铭琦 邓慧姝 马塔·曼奇尼
视频
原创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